第六章节能方案分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6.1设计依据及节能规范
6.1.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6.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6.1.3《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6.1.4《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6.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6.1.6建设部《关于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审查工作的通知》;
6.1.7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
6.2节能目标
按照《公共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到2010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到2020年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建造和使用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要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6.3节能措施
6.3.1建筑节能措施
1、外墙的节能措施
(1)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与复合墙体围护结构。在进行经济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在墙体内外侧敷设保温隔热的新材料。
a、外墙类型
由外至内水泥砂浆(20mm)+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40mm)+烧结多孔砖(240mm)+混合砂浆(20mm)
b、楼板类型
水泥砂浆(20mm)+钢筋混凝土(120mm)+混合砂浆(20mm)
c、分户墙类型
混合砂浆(20mm)+灰砂砖砌体(240mm)+混合砂浆(20mm)
d、屋面类型
自上而下。碎石、卵石混凝土(40mm)+水泥砂浆(20mm)+挤塑聚苯板(40mm)+水泥砂浆(20mm)+钢筋混凝土(120mm)+混合砂浆(20mm)
(2)隔离太阳辐射热
对垂直墙面可采用外廓、阳台、挑檐阳等遮阳设施和浅色墙面、反射幕墙、植物覆盖绿化等。
2、门窗的节能技术措施
(1)尽量减少门窗的面积
门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面积约占建筑外维护结构面积的30%,其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其中传热损失为1/3。所以门窗是外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条件下,尽量减少外门窗洞口的面积。
(2)设置遮阳设施
设置遮阳设施,考虑空调设备的位置。减少阳光直接辐射屋顶、墙、窗及透过窗户进入室内,可采用外廊、阳台、挑檐、遮阳板、热反射窗帘等遮阳措施。门窗的遮阳设施可选用特种玻璃、双层玻璃、窗帘或遮阳板等。
(3)提高门窗的气密性
有资料表明,房间换气次数由0.8h-1降到0.5h-1。建筑物的耗冷可降低8%左右,因此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通过改进门窗产品结构(如加装密封条),提高门窗气密性。防止空气对流传热。加设密闭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4)尽量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
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塑钢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玻璃窗的主要用途是采光,但由于玻璃窗的耗冷量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20%~30%,冬季单层玻璃窗的耗热量占锅炉负荷的10%~20%,因而控制窗墙比在30%~50%范围内时,窗玻璃尽量选特性玻璃,如吸热玻璃,反射玻璃,隔热遮光薄膜。
a、外窗类型
PVC塑料普通中空玻璃窗(5mm+6Amm+5mm)。
b、外门类型
双层金属门板,中间填充15mm厚玻璃棉板。
(5)合理控制窗墙比
窗墙比是窗洞口与墙的面积比值,增大这两个比值不利于空调建筑节能,应尽量减少空调房间两侧温差大的外墙面积及窗的面积。控制窗墙比、对外墙及屋顶的导热系数等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外窗的耗热量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35%~45%。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
6.3.2节电措施
1、变配电加装电容补偿器,提高用电质量,提高电力功率因素,减少因无功损失,节约电能。
2、敷设线路时,其导线截面积的设计选用,充分考虑其机械强度电压降、发热等因素,防止超负荷运行。
3、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素,减少线路的无功功率的损耗,从而达到节能目的。具体措施为在配电中心或箱变中设置低压侧集中电容补偿,使低压侧总功率因素达到0.95以上。
4、在满足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高效发光、高功率因素的T5或T8管的节能型荧光灯或紧凑型节能灯。在同等照度下比白炽灯节电70-80%。
5、公共场所如走道、楼梯间等人员短暂停留的部位采用声光控制延时开关控制照明灯具。
6、合理地控制照明时间。
7、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用电量。
总之在设计中一定要贯彻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最近联合发出的通知要求。该项目采取以上各种节能技术措施后,必定可以获得显著的节能效果。
第七章环保和生态影响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是我国提倡的一项基本方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成为了我国近几年应追求的目标。因为它不仅事关现代建设事业,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现状,本着“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的要求去开展建设。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应当着力进行环境保护。现今“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保护已成为了我国必须长期坚守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保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本项目的环境保护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政策文件,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保护环境,严格按照国家的环境标准执行,并报环保管理部门审定。
7.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7.1.1噪声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打桩机、起重机、载重汽车、搅拌机、振捣器等。虽然施工噪声仅在施工期的土建施工阶段产生,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但由于噪声较强,且日夜连续工作,将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极易引起人们的反感,所以必须重视对施工期噪声的控制。距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声级测试结果见表7-1。
表7-1 距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声级
序号设备名称噪声级dB(A)10m20m30m50m100m200m1打桩机807470.56660542挖掘机655955.55145393搅拌机605450.54640344载重汽车706460.55650445搭吊655955.5514539
1、采用较先进、噪声较低的施工设备;
2、将噪声级较大的施工活动尽量安排在白天,夜间进行噪声级较小的施工活动,对打桩机等主要噪声源应建议在中午(12:00-14:00)停止施工,夜间(22:00-06:00)禁止施工;
3、禁止夜间运行的设备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若必须夜间施工,须先向环保部门申报并征得许可,同时事先通知周围居民、单位,以取得谅解;
4、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并将其移至距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较远处,同时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5、采用声屏障措施:在施工场地周围有敏感点的地方设立临时声屏障;在施工的结构阶段和装修阶段,对建筑物的外部也应采用围墙围挡,以减轻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1.2废气
施工场地平整、砂料、石灰、进出车轮带泥砂、水泥搬运、混凝土搅拌产生扬尘,运输车辆产生尾气,由此造成对周围环境空气的污染,直接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景观。为降低扬尘产生量,保护大气环境,建议施工单位采取如下措施防尘:
1、在施工过程中,作业场地将采取修建围墙围挡以减少扬尘扩散,围挡对减少扬尘对环境的污染有明显作用,当风速为2.5m/s时,可使影响距离缩短40%。
2、在施工场地安排员工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洒水1~2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施工场地洒水与否对扬尘的影响较大,场地洒水后,扬尘量减低28%~75%,大大减少了其对环境的影响;
3、对运输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加盖蓬布减少洒落。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时应用水将轮胎冲洗干净;车辆行驶路线应首选外环路,尽量避开居民区和城市中心区;
4、使用商品混凝土,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下进行施工作业。北京市目前规定大于四级风禁止土石方施工,该项目也可借鉴;
5、在施工场地上设置专人负责弃土、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置、清运和堆放,堆放场地应避开居民区的上风向,必要时加盖蓬布或洒水,防止二次扬尘;
6、对建筑垃圾及弃土应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扬尘污染,改善施工场地的环境;
7、建材堆放点要相对集中,并采取一定的防尘措施,抑制扬尘量;
8、选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运输路线,定时对运输路线进行清扫。只要加强管理、切实落实好这些措施,施工场地扬尘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同时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将随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7.1.3废水
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基础施工中泥浆水,建材冲洗水,车辆出入冲洗水等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废水等。生活废水中主要含有悬浮物、石油类等,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COD、BOD5、SS等污染物。项目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所产生的污水应加以管理、控制。所排放的污水应设置专门沟渠,经格栅沉淀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施工废水特别是水泥砂浆废水含有大量的泥砂,如果不经处理直接外排,会淤积下水道,且污染地表水环境。因此该部分污水必须处理后(设置沉砂池)方能外排。采取上述有效措施后项目施工期污水对受纳水体影响不大。
7.1.4固体废物
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废弃的建筑材料、废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建筑垃圾为主。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弃土的堆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而且还容易引起扬尘等环境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必须及时处理。施工期的建筑垃圾应随时外运,运至建筑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弃土拟在本工程建设中用做填埋土。
施工期的生活垃圾量很少,主要是厨余,另外还有少量工人用餐后的废弃饭盒、塑料袋等。如不及时清理,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会滋生蚊虫、产生恶臭、传播疾病。采取定点堆放、即产即清的方法外运至城市垃圾中转站。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施工期间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7.1.5施工期对交通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现场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需要运出,大量的建筑材料需要运入,运输车辆将会对城市的交通带来一定影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会同交通部门定制合理的运输路线和时间,尽量避开繁忙道路和交通高峰时段,以缓解施工期对交通带来的影响。另外建设单位应与运输部门共同做好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按规定路线运输,按规定地点处置,并不定期地检查执行的情况。采取上述措施后,将会有效地减轻施工期对交通的影响。
总之,项目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上述影响,均为可逆的、短期的,项目建成后,影响即自行消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只要切实落实对施工产生的扬尘、噪声、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将得到有效控制。
7.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7.2.1废气
汽车在启动和怠速行驶时,将有汽车尾气排放,主要污染物是CO、HC、NO₂。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排放量与车型、车况和车辆数等有关,同时随汽车行驶状况不同而又差别。不同车况时,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见表7-2。
表7-2 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浓度表
由表7-2可知,汽车怠速时,汽车尾气中CO、HC浓度较高;随着车速的增加,CO、HC浓度下降,而NO₂排放浓度增大。
该项目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的排放速率和排放浓度远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2级标准,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7.2.2噪声
该项目的主要噪声源为汽车在院内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搞好车辆管理以及其它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周边声环境影响不大。
7.2.3固体废弃物
该项目营运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果任意排入环境,分解释出有毒有害气体和散发出恶臭,并滋生蚊蝇,传播细菌、疾病,将对周围水体和大气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必须集中定点收集,密闭存放,及时清运至城市垃圾中转站进行统一处置。只要严格按照环卫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加强管理该项目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7.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3.1施工过程对建设区域植被的影响
施工过程需对建设场地进行开挖、填筑和平整,使原有的植被被铲除,从而使绿化面积有所减少。但这只是暂时性的,施工完成后,项目区将进行大面积绿化美化。因此,尽管施工期对建设区域植被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和绿地设施的完善,这种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7.3.2施工过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
随着施工场地开挖、填方、平整,原有的表土层受到破坏,土壤松动,或者施工过程中由于挖方及填方过程中形成的堆土不能及时清理,遇到较大降雨冲刷,易发生水土流失。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拟建场地地势较低,如不遇暴雨不易发生大的水土流失。因此,只要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就可以避免发生水土流失。随着施工期结束,建设场地被水泥、建筑及植被覆盖,将消除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